小暑多推这条线,健脾祛湿度长夏!
2022-07-07

“小暑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。“暑”,表示炎热的意思,小暑意指天气炎热的开始,但是还没到最热。

小暑,中医药文化

一、小暑三候

1、一候温风至:小暑后,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,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。温热潮闷的空气,堵在人的心里,吐不出,咽不下,令人欲罢不能。

2、二候蟋蟀居宇:在火热的七月,蟋蟀也嫌热,不得不避到人类居住的庭院墙角,以期找到阴凉的一角避暑。

3、三候鹰始鸷:七月,鹰也怕被“上蒸下煮”的日子,开始远离地面,翱翔于高空,在清凉的高空中避暑。所以,小暑后很容易看到鹰击长空的壮观景象。

小暑三候

二、起居养生,少动多静

从中医理论方面讲,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,阳气具有护卫体表、抵御外邪的功能,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,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。

小暑时气候炎热,人体能量消耗较大,此时宜遵循“少动多静”的养生原则,以免阳气外泄太过。

每天作息应有规律,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,也要注意劳逸结合,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,避免强度过大。

小暑,中医药文化

三、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

小暑节气气温高、湿度大,久置露天的木料,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,经过露打雨淋,含水分较多,表面看上去是干的,可是经太阳一晒,温度升高,便会向外散发潮气。

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,可能诱发痔疮、风湿和关节炎等病,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。

小暑,中医药文化

四、饮食养生不可少

三花——金银花、菊花、百合花,冲泡成茶,消暑佳品。

三叶——荷叶、淡竹叶、薄荷叶,适合冲泡、入汤。

三豆——绿豆、赤小豆、黑豆,吃一碗三豆粥,能清热降火。

三瓜——西瓜、苦瓜、冬瓜,清热消暑、凉血解毒、滋肝明目。

小暑,中医药文化

五、小暑艾灸补脾

1、太白穴:脾经原穴,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关键,按揉、艾灸太白可以补脾,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、浑身乏力、犯困、水肿、腹胀、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。若能在脾经主时(上午9至11点)艾灸,效果更好。

太白穴,中医药文化

2、足三里: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,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,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,需配合艾灸足三里。脾应于季夏,小暑时节最需艾灸,以健脾化湿。

足三里,中医药文化

3、三阴交、阴陵泉:除了脾经上的太白穴,三阴交、阴陵泉、血海也很重要,没空艾灸的朋友,闲着没事儿的时候,可以用手指从三阴交穴开始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,反复地推。在推的过程中,去找最痛的点,比如很多患有大病重疾的朋友,在这条线上的地机穴附近,会有明显痛点。遇到明显痛点,可适当加重力道去揉,等哪天揉到不痛了,脾经就通畅了。多推脾经,每天坚持,健脾利湿,可辅助调理大病重疾,还能减肥美容。

三阴交,中医药文化

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泽丽,若脾失健运,则气血不足,致使唇色淡白无华、面色萎黄。

脾喜燥恶湿,长夏要养脾健脾,一定要远离潮湿的外部环境,因为外在湿邪侵入人体,会困厄脾气,致脾气不得上升,也称为“湿困脾”。

所以,在阳光正好的小暑节气,不妨勤晒晒衣服、被褥、床垫和枕头,让自己的居住环境尽可能干燥清爽些。

此外,进入小暑节气后,入伏也就不远了(7月16日初伏第一天),想贴三伏贴或者想做三伏灸的朋友可以开始准备了,长期慢性病患者可以咨询医生,不要错过冬病夏治的良好时机。

小暑多推这条线,健脾祛湿度长夏!

“小暑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。“暑”,表示炎热的意思,小暑意指天气炎热的开始,但是还没到最热。

小暑,中医药文化

一、小暑三候

1、一候温风至:小暑后,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,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。温热潮闷的空气,堵在人的心里,吐不出,咽不下,令人欲罢不能。

2、二候蟋蟀居宇:在火热的七月,蟋蟀也嫌热,不得不避到人类居住的庭院墙角,以期找到阴凉的一角避暑。

3、三候鹰始鸷:七月,鹰也怕被“上蒸下煮”的日子,开始远离地面,翱翔于高空,在清凉的高空中避暑。所以,小暑后很容易看到鹰击长空的壮观景象。

小暑三候

二、起居养生,少动多静

从中医理论方面讲,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,阳气具有护卫体表、抵御外邪的功能,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,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。

小暑时气候炎热,人体能量消耗较大,此时宜遵循“少动多静”的养生原则,以免阳气外泄太过。

每天作息应有规律,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,也要注意劳逸结合,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,避免强度过大。

小暑,中医药文化

三、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

小暑节气气温高、湿度大,久置露天的木料,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,经过露打雨淋,含水分较多,表面看上去是干的,可是经太阳一晒,温度升高,便会向外散发潮气。

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,可能诱发痔疮、风湿和关节炎等病,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。

小暑,中医药文化

四、饮食养生不可少

三花——金银花、菊花、百合花,冲泡成茶,消暑佳品。

三叶——荷叶、淡竹叶、薄荷叶,适合冲泡、入汤。

三豆——绿豆、赤小豆、黑豆,吃一碗三豆粥,能清热降火。

三瓜——西瓜、苦瓜、冬瓜,清热消暑、凉血解毒、滋肝明目。

小暑,中医药文化

五、小暑艾灸补脾

1、太白穴:脾经原穴,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关键,按揉、艾灸太白可以补脾,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、浑身乏力、犯困、水肿、腹胀、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。若能在脾经主时(上午9至11点)艾灸,效果更好。

太白穴,中医药文化

2、足三里: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,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,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,需配合艾灸足三里。脾应于季夏,小暑时节最需艾灸,以健脾化湿。

足三里,中医药文化

3、三阴交、阴陵泉:除了脾经上的太白穴,三阴交、阴陵泉、血海也很重要,没空艾灸的朋友,闲着没事儿的时候,可以用手指从三阴交穴开始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,反复地推。在推的过程中,去找最痛的点,比如很多患有大病重疾的朋友,在这条线上的地机穴附近,会有明显痛点。遇到明显痛点,可适当加重力道去揉,等哪天揉到不痛了,脾经就通畅了。多推脾经,每天坚持,健脾利湿,可辅助调理大病重疾,还能减肥美容。

三阴交,中医药文化

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泽丽,若脾失健运,则气血不足,致使唇色淡白无华、面色萎黄。

脾喜燥恶湿,长夏要养脾健脾,一定要远离潮湿的外部环境,因为外在湿邪侵入人体,会困厄脾气,致脾气不得上升,也称为“湿困脾”。

所以,在阳光正好的小暑节气,不妨勤晒晒衣服、被褥、床垫和枕头,让自己的居住环境尽可能干燥清爽些。

此外,进入小暑节气后,入伏也就不远了(7月16日初伏第一天),想贴三伏贴或者想做三伏灸的朋友可以开始准备了,长期慢性病患者可以咨询医生,不要错过冬病夏治的良好时机。